AI率检测是提高论文质量还是为难学生
毕业季来临,今年社交平台上“论文AI率亮红灯”的讨论格外突出。部分网友反馈学校新增论文AI率要求,引发诸多吐槽,如“纯手打却被测出100% AI生成”。
为降AI率,网友们做出各种“努力”,如放弃常用结构、把简单句子改得拗口,有人无奈称改后怀疑过不了导师关。此前,多所高校规范毕业论文AI生成内容,如天津科技大学规定本科生毕业论文AI检测结果超40%将警示。但目前市面上的AI检测工具靠谱吗?除知网、维普等,还有很多小服务商提供廉价检测服务,结果却令人哭笑不得。如名篇《荷塘月色》《滕王阁序》AI率检测超标,不同平台结果差异大,同一内容多次检测结果也不一致。
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王立志指出,查重引发学生焦虑,但精准有效分辨抄袭才是关键痛点。检测工具可靠性依赖算法逻辑,要查AI生成内容,需了解不同AI模型写作特点,目前无绝对权威工具。不过仍要坚持AI检测,以防学生偷懒,合理使用AI查资料、改错别字等基础工作没问题,但核心写作不能由AI代笔。
2024年秋季学期,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詹新惠发现大一学生作业异常专业,怀疑有AI参与。文科类课程论文用AI撰写的可能性较高,2023年上半年该校引入AI辅助批改系统,但詹新惠不会完全依赖。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查阅相关论文发现,多数研究表明AI检测工具结果不理想,学界共识是不能将检测工具作为判定论文是否由AI生成的唯一标准。他反对为降AI率刻意修改表述,因检测工具常以语言、句式判断,而论文要求句式严谨,易误判,且内容创新才是关键。同时AI模型不断进化,检测工具难以区分。他还指出检测工具训练样本跟不上AI进化速度,不同AI模型输出有差异,导致检测结果不可靠,如OpenAI曾暂停相关检测服务,而国内一些商业公司仍在开发。
现有的AI率检测模式究竟靠不靠谱?多名专家指出,“AI生成”并非“AI原创”,而是AI基于人类语料、模仿人类思考表达合成的。AI论文反识别本质是基于概率的可能性测算,无法断定论文是否由AI生成或辅助完成。
当前,各AI率检测平台评判标准不一、检测方式有偏差。例如知网、维普的检测结果普遍低于PaperYY、PaperPass等平台。记者检测一篇毕业论文发现,在PaperYY和PaperPass上AI率分别为50%和70%,而在知网检测系统上仅有5%。
西部某政法类高校教授表示,该校今年引入知网AIGC检测系统,从工科角度看,该系统虽能为论文结构完整性等提供借鉴建议,但存在程式化表达、客观描述易被误判为AIGC的问题。
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罗杨洋称,AI率检测和复制率检测本质都是语言检测,既可通过语言修改规避检测,使造假者逃脱,又有误判风险,让原创者蒙冤。只有跳出语言“查重”思维,转向成果内容评价,才能保护和促进创新。
目前国内多个团队正开展AI论文反识别检测研究。学生和专家提醒,AI工具依据海量信息分析,但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可能存缺陷,会得出错误结论。
AI率检测催生了降AI率服务,价格从几十元到百元不等。在吐槽视频评论区,很多个人或商家声称可提供“人工降AI率”服务,商家还展示成功案例并保证返工修改。此外,还有编故事植入软广推销降AI率软件的,价格更低廉,但质量未必合格。有消费者留言效果差,改得不像论文。
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届生高子涵论文“AI率”达40%。修改一段时间后,他总结出经验:用排比句、押韵对偶、带冒号并列句,易被判定为AI生成。他还整理出一套给AI的改写口令,如调整语序、增减字数、替换同义词,避免连续三句相同,让表述更合规范,少用“和”“因此”等词。认真写论文的学生可能被误伤,为达标而修改语言表述,降低论文质量;而AI检测工具也不能完全杜绝学生利用AI浑水摸鱼。
目前,国内多个团队正在研究AI论文反识别检测技术。大多高校对AI率过高的情况,处理方式是要求导师指导修改,而非等同学术不端严厉处罚,这也反映出高校对AI检测技术局限性的认识。AI在学术领域带来新挑战,需探索新的解决方式,审慎看待其在论文写作中的作用,合理使用AI工具。
同济大学法学院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法律研究中心主任张韬略表示,同济大学未出台检测论文AI率规定,制定政策应审慎。AIGC检测技术不稳定且快速迭代,不宜作为判定学生学术诚信依据;且与查重系统相比,其缺乏明确稳定比对基础,易误判。他建议技术成熟前,高校应避免将AIGC检测设为强制性毕业环节,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AI工具,融入学习研究,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。他在法学课取消期末论文,改现场开卷考试,认为法学教育应强化基础能力培养。
詹新惠注重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,培养逻辑思维。她认为课程论文若缺乏个人思考,无论是否用AI都难拿高分;借鉴AI后产生思考则可能获高分。她主张“堵不如疏”,建议借鉴国际期刊经验,允许合理使用AI辅助文献整理、数据处理,直接生成核心内容要明确标注。
董晨宇反对用AI直接写论文,应认识到AI的辅助作用,教会学生合理使用,如搜索、提炼论文核心等,同时让学生清楚其局限性。他建议高校考核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,关注学生与AI互动表现。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