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商标协会:2025年中国企业海外商标品牌发展报告
近10年,中国大陆企业海外商标申请呈现爆发式增长。数据显示,2015-2024年海外单一国家商标申请量达218.9万件,较前10年增长超6.5倍,连续多年居全球首位。从趋势看,申请量在2017年突破30万件(314,585件),2019年达峰值346,474件,虽近年略有波动,但整体保持高位。
地域分布上,企业布局覆盖全球六大洲,其中北美洲为核心市场,美国以95.8万件申请量居首,占海外申请总量的43.8%。传统市场如欧盟、日本、韩国仍占重要地位(合计占比超60%),新兴市场如东南亚(印尼、泰国)、南美洲(巴西)等申请量增速显著,反映企业多元化布局策略。
行业集中度高是另一特征。申请覆盖全部45个商标类别,但第9类(计算机及电子产品)以43万件居首,占比19.67%,稳居第一;第25类(服装鞋帽)、21类(厨房器具)等实体商品类别紧随其后,前10类申请量合计占比超74%。央企方面,68家央企近10年累计申请4,379件,集中在第37类(建筑服务)、39类(运输贮藏)等领域,地域覆盖152个国家/地区,巴西、南非、中国香港为前三大目标地。
海外商标纠纷压力显著上升。2015-2024年纠纷案件达54,873件,较前10年增长超8倍,2020年峰值达7,741件。行业分布上,第9类(15,007件)、25类(8,852件)、35类(8,631件)纠纷最多,值得注意的是,第42类(科学服务)、3类(化妆品)等未进入申请量前十的类别,纠纷却位列第六、第九,反映市场竞争复杂性。
纠纷类型以行政案件为主,占比94%,包括异议、无效、撤销等,其中异议案件占行政纠纷的84%。行政案件主要集中在欧盟(49.1%)和美国(25.1%),英联邦、南美洲等地区亦有较多分布。司法案件中,侵权诉讼占比73.4%,且中国企业在侵权诉讼中多为被告(1,282件),是原告数量(410件)的3倍,反映海外维权的被动性。
报告指出,企业国际化进程中需强化风险防控与战略规划。一方面,在东南亚、拉美等新兴市场提前布局商标,避免抢注风险;另一方面,建立全球商标监测机制,动态跟踪注册状态,储备属地化法律资源。对于跨境电商和中小企业,可关注竞争较缓的细分领域(如第5类医药、第42类科技服务),规避传统红海市场的高纠纷风险。
总体而言,近10年中国企业海外商标布局与维权呈现“量增质变”特征技术支持,既体现国际化步伐的加速,也暴露了知识产权管理的短板。未来需将商标战略纳入全球化核心,通过“提前布局+主动维权+动态管理”,推动品牌出海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提升”转型。